新闻资讯

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院新闻 -> 正文

以联培为纽带,赋能未来:武汉晴川学院与武汉科技大学两校合力打造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新高地

信息来源: 发布日期:2025-11-16

在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进一步整合优质教育资源、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2025 年 11 月 12 日上午,武汉晴川学院与武汉科技大学研究生联合培养导师聘用会暨学生见面会,在武汉科技大学青山校区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会议室隆重举行。

武汉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陈曦和硕士生导师王琦、张良力、何杰,武汉晴川学院院长丁坚勇、联培导师朱纯兵、饶超平,科研处徐文洁、研究生联培联络人周陟以及此次联培项目的第二批学生桑子杰、张俊开参加了此次见面会。

陈院长简要介绍了该院在人工智能、自动化领域的学科优势,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拥有“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近三年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 12 项,此次与武汉晴川学院合作,正是希望将科研优势与应用型教学经验结合,培养“能科研、善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双向认识” 环节,联培导师们依次介绍了自己的研究团队、正在推进的课题方向及对研究生的培养计划——王琦教授的团队正在做“工业机器人路径优化”研究,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算法基础,也欢迎师生参与企业合作项目的现场调试;朱纯兵教授则结合学院实训平台优势,邀请武汉科技大学同仁带学生到学校数字孪生产线实训中心交流,一起设计跨校实践课程。联培学生桑子杰、张俊开也主动分享了自己的学术兴趣与职业规划,张俊开表示 “希望能在导师指导下,参与智能控制系统的实际开发,提升工程应用能力”,两位学生的积极表态获得了导师们的肯定。

会上明确了双方导师在研究生课程指导、课题研究、论文答辩等环节的职责,并举行了联培导师正式聘用仪式。陈院长为朱纯兵、饶超平两位导师颁发了聘用证书。

交流环节,武汉晴川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院长丁坚勇代表学校发言。丁院长首先向武汉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提供的宝贵机会表示感谢,丁院长表示两校在研究生联合培养方面的举措如“雪中送炭”,精准赋能学院高层次人才培养。两校能顺利合作,贵院的教务团队、科研团队倾注了很多心血,精准对接、耐心解答、主动分享,这种开放包容的态度,让武汉晴川学院的教师们能快速融入更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圈,这份支持比任何资源都珍贵。

谈及学院的办学特色,丁院长围绕 “三个聚焦” 展开:作为湖北省首批“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试点单位”,我们始终聚焦“产业需求”——比如针对武汉“光芯屏端网”万亿产业集群,开设智能制造工程、智能控制技术等专业;聚焦“实践能力”——我院的智能制造工程实训中心,投入2000余万元建成数字孪生柔性产线、ABB 6 轴机器人实训平台,学生可从“图纸设计”到“设备调试”全流程实操;聚焦“课赛创融合”——我们将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工业机器人技术应用大赛等赛事内容融入课程,近三年学生获国家级奖项 30 余项,毕业生就业率连续 5 年保持在 95% 左右,其中 80% 进入智能制造相关企业。

对于两校联培的未来规划,丁院长提出“三维联动”思路:资源联动——学院将全面开放 14 个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包括与四方继保共建的“电力系统自动化实训基地”、与施耐德共建的“工业控制实训基地”,邀请产业教授、技术骨干参与联培课程教学,比如开设“企业真实项目案例分析”选修课;科研联动——希望借助武汉科技大学的重点实验室资源,让联培研究生从研一就参与“智能控制算法优化”“工业物联网系统开发”等现实课题,由两校导师共同指导,培养科研思维;就业联动——整合两校就业资源,为联培研究生推荐优质企业实习岗位,争取实现“培养即就业”的无缝衔接。

双方还围绕联培细节展开讨论。导师张良力建议“建立每月一次的导师线上沟通会,及时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问题”;武汉晴川学院科研处徐文洁老师提出“可联合申报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提升联培项目影响力”;联培学生桑子杰则期待“能有机会参与两校联合举办的学术沙龙,接触更多行业前沿动态”,这些建议均得到双方认可,并明确由周陟老师负责后续跟进落实。

陈院长在总结时表示:“武汉晴川学院的应用型教学经验与我校的科研优势高度契合,相信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培养出既懂理论又善实践的优秀研究生,为湖北乃至全国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贡献力量”。丁院长也强调:“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对接会,而是两校长期合作的新起点,我们将以研究生联培为纽带,推动本科教学、科研项目、校企合作等多领域深度合作,共同打造校校合作的典范”。

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让两校联培导师与学生建立了紧密联系,更凝聚了“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共识,这不仅是两校落实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关键一步,更标志着双方在智能制造、智能控制领域人才共育模式的深度探索,为区域产业发展储备高素质专业人才注入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