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工作 > 学子风采 > 校友风采 > 正文

校友风采(六)|李斯琛:驽马十驾 功在不舍——以“不服周”的韧劲,走稳求索的每一步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08-15 】

李斯琛,男,199511月出生,汉族,研究生学历,工程师,2018本科毕业于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202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华东交通大学控制工程专业,目前就职于中铁第五勘察设计院,从事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工作。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的千年古训以及孙中山先生“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殷切嘱托,自2014年踏入武汉大学珞珈学院(现武汉晴川学院)那一刻起,便深深烙印在李斯琛的心中,成为他大学四年乃至人生长路上不竭的精神动力。

 

知行合一,初试锋芒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大学,是李斯琛从理论迈向实践的起点。他深知“纸上得来终觉浅”,积极投身于各类实践活动。寒暑假的实习经历,成为他连接书本与现实的桥梁。正是在实践中,他才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应用的差异:书本上严谨的三相电流相加计算,在实际工程中转化为以最大相电流乘以系数的方式保留安全裕度——这“第一课”让他真切领悟了“实践出真知”的深刻含义。

2016年暑假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是李斯琛团队协作能力的第一次重要淬炼。备赛期间,他与指导老师、队友们朝夕相处,共同钻研,群策群力。面对技术难题,团队没有退缩,依靠集体智慧逐一攻克。一个多月的汗水与拼搏,最终凝结为湖北省三等奖的荣誉。这份荣誉,对他而言,远非个人成就的象征,而是团队力量的生动诠释。他深切感悟到:“团队的力量永远强大,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是团队成功的基石,每一个参与者都至关重要。”

大学尾声,李斯琛选择了新的挑战——考研。2017年暑假伊始,他便投入了高强度的复习。无论严寒酷暑,从清晨到深夜,图书馆、自习室见证了他日复一日的坚持与汗水。这份对目标的执着和自律,最终将他送入了华东交通大学控制工程专业的殿堂。

 

良师益友,情谊弥珍

大学及研究生生涯,是李斯琛专业深造的宝贵时光。他坦言,这段旅程最大的财富之一,是结识了众多良师益友。导师的谆谆教诲指引方向,同窗的并肩奋斗温暖人心。成长路上的点拨与陪伴,奋斗途中的鼓励与扶持,都成为这段短暂学业生涯中最温暖的底色。这份纯洁而深厚的情谊,是他珍藏心底、回味无穷的美好回忆。

 

实践砺剑,乘风破浪

2021年,李斯琛正式步入职场,投身于电气化铁路接触网及新能源设计领域。从校园到社会,从理论到复杂工程实践,挑战接踵而至。初入职时,专业知识的零碎与工程实际的鸿沟曾让他倍感压力。然而,他秉承“驽马十驾”的精神,在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前辈同事们的无私帮助下,脚踏实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提升。从对专业概念的模糊理解,到对设计流程的熟悉掌握,每一步成长都凝结着实践的汗水与思考。

他积极参与了众多具有挑战性的项目,足迹遍布新建铁路、既有铁路扩能改造、城市轨道交通,甚至海外有轨电车工程。在实战中,他紧密配合各部门工作,虚心求教,不断锤炼专业技能,成功完成了各项任务,专业技术水平实现了质的飞跃。

面对国家“双碳”战略下的新机遇,李斯琛投身于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项目。这些项目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他迎难而上,与建设单位、供电公司、国土局、林业局等多个单位进行细致沟通,深入现场踏勘,克服了选址、路径规划等重重困难。通过不懈努力,他基本掌握了光伏项目土地利用评估、集电线路路径优化等关键方法,为项目的顺利推进贡献了力量。

每一次项目的完成,不仅是对专业能力的检验,更是对综合素养的修炼。李斯琛深刻体会到:“工作的实践远非书本知识的简单应用,它是一场对专业水平、人际沟通、身体耐力、心理韧性的全方位考验。”在项目中,他不断发现自身的不足,并勇于正视、积极改进。这个过程,持续强化了他的专业技术能力,深化了集体团队意识,更显著提升了他分析问题、解决复杂工程难题的能力。

 

心向未来,砥砺前行

回首过往,李斯琛满怀感恩与感慨。展望未来,他坚信持续奋斗的力量。他寄语后来者“无论身处顺境或逆境,时刻保持自信,这是前行的底气;珍视身心健康,这是奋斗的本钱;主动培养抗压能力,这是披荆斩棘的铠甲。”他鼓励大家以“不服周”的坚韧意志——那份源自荆楚大地、不惧挑战、永不言弃的精神内核,去迎接未来的风雨与彩虹,以昂扬的姿态、饱满的热情,乘风破浪,砥砺前行!

尾声:感恩祝福

拳拳赤子心,殷殷母校情。李斯琛衷心祝愿母校蓬勃发展,桃李芬芳,续写辉煌篇章!也诚挚祝福各位学弟学妹:学业精进,生活幸福安康,在未来的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创造属于自己的卓越成就!